枳还是枳橘还是橘吗
昆伯曾攻读飞机设计专业,1998年携家人赴澳大利亚。新书《得到了海洋,不要失去大地》于2015年4月出版,是作者对多年留学咨询工作的回顾和思考,通过真实的小故事,讲述了留学生们在国外所面对的语言、学习、生活和社会等诸多问题;讲述了他们的挫折与努力、苦恼与欢喜。这里既有成功也有失败,作者进而探讨了成败背后的教育、家庭和社会方面的问题,并给出了积极的建议。
随着第六次留学大潮兴起,留学动机也是多种多样。
很多人认为,孩子如果是学习的料,到哪儿上学都没问题,否则到哪儿都不行。“枳还是枳,橘还是橘”。但还是有很多留学生家长抱着“北枳南橘”的期望将孩子送出国。
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选择移民,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改善孩子的教育环境,以利于孩子的培养和发展。
在悉尼定居的一位周女士表示,女儿在国内因为成绩一般而备受老师冷落,现在她在澳大利亚接受不同的教育,恢复了自信。
男生小季,家住海南。1997年初中毕业,结交了一帮不三不四的孩子整天瞎混。父母当时在海南做生意赔了,但全家还是下了很大决心,变卖了古董家具送小季出国留学。这让小季震动很大。一个人在国外克服了不少困难,特别是经历了一段非常孤独的生活,将语言、高中、大学、研究生全部课程都拿了下来。2005年,我见到的小季正在墨尔本一家金融公司工作。他的工作能力不错,英语口语和写作流利,思路清晰,工作交代一遍就都明白了。工作效率也高,给人的印象确实是比较精干,只是有点玩世不恭。后来他回国发展了。通过小季海外留学和工作的经历,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自立和潜力。相比之下,他的海外学历反而是次要的了。
我感觉小季留学有成在当时有四个因素促成。
一是处在逆境的家庭状况对他形成了较强的激励和动力。这对后来不少由于压力而“被留学”的学生来说,恰恰是欠缺的。
二是90年代出国时,中国留学生还比较少,小季身边没有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圈子。这迫使他在语言上不得不尽快提高,生活上不得不尽快适应,人际交往不得不尽快融入。
三是当时中国的互联网资讯平台刚刚起步,而且没有网络通话软件,父母和小季的电话沟通较少。这反而有利于培养小季的自立和成熟。
四是小季甩掉了在国内垫底的思想包袱。和当地师生的良好互动,以及尊重个性发展的氛围,让他建立了自信,激发了学习的欲望。
小季出国留学后,地位和身份、心理和观念都发生了转变,潜质和才能都激发出来了,使得国内的“枳”,在国外培养成了“橘”。
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反的例子。
2010年4月9日中国新闻网报道《与美博导闹翻遭除名,中国神童留学生一度沦为游民》。在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的帮助下,最终这名留学生回到了中国父母的身边。
朱强(化名)在中国时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,2001年提前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。父母将他送到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深造,攻读博士学位。可令人想不到的是,朱强的留学生涯并不顺利。他因为与导师的关系紧张,影响了学业。2006年被学校除名。由于失去了生活来源,走投无路的朱强流浪街头,加入了洛杉矶的流浪大军。
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朱强在这期间始终对父母隐瞒,后来父母知道真实情况,表示,“只要孩子能够平安回来就好”。
这其实是一个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相对比的事例。素质教育是厚积薄发,注重情商培养和性格发展,心理品质以及价值观念的根基比较扎实。应试教育则是以偏概全,注重考试技巧的培训,以学习分数作为唯一标杆衡量学生的发展前景。只要学习成绩好,老师家长都会宠着你。换了水土,难以适应,国内的“橘”到国外就长成了枳。
文章来源:《飞机设计》 网址: http://www.fjsjzz.cn/qikandaodu/2021/0304/424.html
上一篇:泡沫灭火剂在飞机火灾中的应用
下一篇:我国近代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冯如